北京聯合大學 王蓉《中國青年報》(2014年09月19日12版)
  魔術師在南鑼鼓巷為魯甸災區募捐。尹家和攝
  全國巡迴魔術講座(北京站)。王建傑攝
  參加講座的魔術愛好者。王建傑攝
  魔術師與志願者合影。張迪攝
  提姆·埃利斯講座現場氛圍濃烈。張迪攝
  簡·阿倫向魔術愛好者展示表演技巧。葉冰冰攝
  魔術道具展(一)張迪攝
  魔術道具展(二)尹家和攝
  魔術道具展(三)張迪攝
  近日,在北京市昌平區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魔術大會順利落下帷幕。本次大會上,除了來自國外的魔術大師為觀眾帶來精彩紛呈的魔幻藝術盛宴外,中國著名魔術大師秦鳴曉、房印庭、李寧、傅琰東等也帶來了別具一格的中國魔術。
  大會評委會主席、中國著名戲法大師秦鳴曉告訴記者,通過本屆大會,看到中國傳統魔術受到如潮好評,他更加看好中國傳統魔術的未來發展。
  身為清朝宮廷魔術第四代傳人,不久前,秦鳴曉剛剛被確定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戲法”傳承人。這是他自15歲從師楊小亭以來,魔術生涯第54個年頭。今年他69歲,肩上又多了一份中國傳統魔術“非遺保護”的重擔。
  中國傳統戲法的困境
  中國是世界魔術發源地之一,在歷史上魔術被稱作戲法,幻術,最早的記載見於漢代的《百戲》。原始社會,先民對自然的崇拜而逐漸形成了巫術,那些掌握了幻術技巧的人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他們就是最早的魔術師。
  時間的車輪向前行進,各類戲法也逐漸成熟,百姓對巫術的認識也從一開始的畏懼,轉變為對戲法的欣賞。大家也都見怪不怪,各種魔術戲法節目開始在民間街頭巷尾流傳,並以一種賣藝求生的生存手段健康地發展著。
  直到100多年前西洋魔術傳入中國,引起學習西洋魔術的熱潮,才改稱為魔術。西洋魔術的傳入的確為我國魔術界註入了新鮮的血液,但也給我國傳統戲法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作為我國魔術精華的傳統魔術戲法在炎黃大地上卻遭遇了考驗。
  越來越多的青年魔術師學習西方魔術,我國傳統戲法的舞臺好像越來越小,中國傳統魔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魔術,成為每一位傳統魔術表演藝術家心頭的陰霾。
  走“生產性保護”的傳承路
  談到中國傳統魔術遇到的發展,FISM(國際魔術聯盟)主席多美尼克·丹特表示,困境是存在的,但並不是不可解決的。他很看好中國的魔術發展,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特色的魔術表演將征服更多的觀眾。
  以前,傳統戲法行內人的門戶觀念和行班思想,很保守,有很多的要求和限制;但現在,中國傳統戲法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迎接產業發展,在市場中煥發生命力,從而真正實現“非遺保護”,更好地實現傳統戲法的傳承發展。
  秦鳴曉表示,希望能借本屆魔術大會的契機,摸索中國傳統戲法的產業化包裝、運作、傳承的道路,走一條有生命力的“生產性的保護”的傳承之路,這樣才可以走入良性循環,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弘揚。
  病態的模仿式發展讓我們反思,一味的“拿來主義”是完全行不通的。中國傳統戲法蘊含著我們中華文明的獨特品格和民族氣質,要使傳統戲法得到傳承的同時,還要將其“創新發展”,保留傳統認同感和歷史感的同時,促進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保持其強盛的生命力。
  不斷提升傳統戲法“非遺保護”的傳承能力,推動傳統戲法“非遺保護”的“活態”傳承,才能讓我國傳統戲法的生命活力得到更好的延續。
  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而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秦鳴曉表示,想收真正能為魔術事業做貢獻的徒弟繼承我國的魔術事業。”
  中國傳統戲法的國際視野
  傳統戲法是我國傳統魔術的根基,是魔術歷史發展的見證,還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作為一種文化傳承,是人類幾千年來積澱下來的文化碩果,傳統戲法中蘊含著延綿不斷的文化積澱,傳統戲法“非遺保護”在世界範圍內的流傳和發展,將促進魔壇開出更璀璨的花朵,將人類文明推向新的高度。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世界現代魔術與中國傳統戲法並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傳承和創新的關係,現代魔術吸取了傳統戲法的精髓,併在此基礎上結合當下的一些東西,創造出更貼近觀眾的魔術。我們在傳承發展的時候,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魔術將更具生命力。
  IMA主席托尼·哈悉尼認為魔術的起源地就是中國,中國的傳統魔術有很深的歷史底蘊,現在西方的確發展了更多更好的技術,但他同樣看到中國特色的魔術仍然具有強盛的生命力,他希望未來為更多的中國魔術師頒發梅林獎。  (原標題:戲法延綿 世界共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f82xfgbb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