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月25日,“方法與路徑: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學術研討會暨《文史哲》英文版創刊號首髮式在青島舉行。圖為會場。 楊曉衛 攝6月25日,“方法與路徑: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學術研討會暨《文史哲》英文版創刊號首髮式在青島舉行。圖為《文史哲》英文版創刊號。 楊曉衛 攝
  中新網青島6月25日電 (楊曉衛)“方法與路徑: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學術研討會暨《文史哲》英文版創刊號首髮式25日在青島舉行。來自中國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30餘位具有海外學術背景的專家學者相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山東大學副校長、《文史哲》前任主編陳炎在致辭中指出,在全球化日益向縱深發展的時代,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已成為擺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文史哲》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面向國際主流學界發行英文版,希望英文版積極關註現實問題,為傳播中國學術、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更大貢獻。
  “‘走出去’的意思是希望古老的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對人類做更多貢獻,這毋庸置疑。”山東大學副校長、《文史哲》前任主編陳炎提出了更具體議題,“如何走出去,採取什麼方法、什麼路徑,這確實是需要討論的”。
  近年來,中國學術期刊紛紛推出外文版,有20餘年的海外經歷的《文史哲》英文版執行主編王心揚認為,中國有孔子、儒家、道家,有深遠的深厚的哲學底蘊和文化傳統,中國文化完全有資格走出去。他表示,《文史哲》英文版的宗旨就是讓世界更深入地瞭解中國、觀察中國,構築一個中西交流、互相理解並建立良好關係的橋梁。
  圍繞“中國文化是什麼”“制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瓶頸在哪裡”、“中國學術文化在現階段應該通過哪些方式和路徑‘走出去’”等議題,眾多擁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專家結合親身經歷和學術研究做了深入探討,並就《文史哲》英文版的進一步發展提出諸多建設性意見。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所長辜正坤從事中西文化比較研究近50年,多次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瑞士日內瓦大學等國際大學做學術講座。他認為,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的先期準備,就要弄明白中國文化是什麼。走出去的中國文化應該是經過比較的隊人類有貢獻的部分,中西文化各有優劣的,必須通過最關鍵的途徑比較和鑒別。
  擁有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學位的美國人孟巍隆(BenjaminHammer)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說道:“與其說‘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不如說是‘如何才能讓中國學術在海外受到持續認可和重視’。”孟巍隆就外文版的翻譯、學術品格的堅守等觀點的發言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曾在美國多所大學任教的原祖傑結合多年的海外經歷和回國創辦學術雜誌的經驗分析認為,外文翻譯質量是制約瓶頸之一;用理性的思維和方式去做學術,用國際上能接受的對話方式來進行,也是把中國的思想變成世界學術的一部分重要方面,中國的學術在過去三十年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規劃處處長徐青森肯定了《文史哲》英文版的創刊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積極影響。他希望《文史哲》英文版保持鮮明的中國風格、時代風格,堅持高水準的學術品位,提高中國人文學術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調研處副處長洪波說:“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目前支持了10家學術期刊、231項學術成果的出版。這些期刊和成果的英文版取得了階段性效果,大部分被國外大學列為傳媒期刊或者知名期刊。”
  同時兼任《文史哲》中英文版主編的王學典表示,《文史哲》英文版的創辦初衷是讓世界更好地瞭解中國,為中外學術界搭建溝通對話之橋。“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通過《文史哲》英文版的首髮式深入討論‘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完)  (原標題:《文史哲》英文版首髮式 學者共探中國文化走出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f82xfgbb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